课题组组长: 徐红星教授

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任瑞典隆德大学固体物理系助理教授。2014年调入武汉大学工作。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他是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和等离激元光子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在实验上首次发现了金属纳米结构间隙的巨大电磁场增强效应,是超灵敏光谱传感和很多其它表面等离激元增强的光学过程的物理基础。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5000余次,H因子60(Web of Science),2014-2018年连续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关于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有两篇论文分别被引用1800余次(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9, 83, 4357)和1300余次(Physical Review E 2000, 62, 4318,被选为该杂志创刊以来的里程碑论文)。他已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70余次,作为会议主席组织了十余次著名国际学术会议。

Hongxing Xu received his B.S. from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in 1992, and his Ph.D. from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weden, in 2002, both in physics. He then joined the Division of Solid State Physics at Lund University, Sweden,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until December 2004. He was a professor at Institute of Physics, CAS from 2005 to 2014. He is one of the pioneers in single-molecul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 and plasmonics. He discovered the plasmonic nanogap effect for huge electromagnetic enhancement, which is the physical basis of single-molecule SERS and many other plasmon-enhanced optical processes. He demonstrated the probing of sub-picometer vertical differential resolutions using cavity plasmons. He invented plasmonic logic gates and revealed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s of plasmonic nanowire waveguides and networks.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200 peer-reviewed papers with over 15000 citations and H-index 60 on Web of Science. He has given more than 70 invited presentations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has organized more than 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workshops.

毛力教授

2011年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及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做博后主要从事低维材料与冷原子表面等离激元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在PRL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更多信息见个人主页:http://physics.whu.edu.cn/info/1052/2087.htm
个人邮箱:maoli@whu.edu.cn






管志强副教授

管志强,武汉大学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电信息器件、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微纳加工技术等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主要学术贡献有:完成了X射线望远镜的关键元件:大面积高线密度的自支撑金纳米光栅的研制,为相关单位提供了所需的关键光学元件;2)发展张量格林函数体积分计算方法,首次揭示了金属周期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集体激发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贡献;3)解决了金属纳米线近场扫描探针的制备和弱信号测量问题,搭建了基于金属纳米线针尖的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系统;4)利用电磁场的近场空腔模式实现了流体环境下分子的实时拉曼探测,并验证了基底的可重复利用性,可用于片上集成芯片-SERS(LoC-SERS)的食品和环境安全、疾病的早期诊断;5)围绕亚波长片上光信息器件如光源、波导、探测器的可控制备和级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首次在硅材料中实现了等离激元调制的光热电型片上光电探测器,详细研究了产生基于稳态的热载流子温差导致的光热电响应机制;6)发展了超表面全息光学器件的微纳制备方法。
更多信息见个人主页:http://jszy.whu.edu.cn/guanzhiqiang/zh_CN/more/417753/jsjjgd/index.htm
个人邮箱:zhiqiang.guan@whu.edu.cn





张顺平教授

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2012年12月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期间赴美国莱斯大学交流访问。主要从事表面等离激元光学、纳米光电器件、增强光谱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1)发现手性表面等离极化激元、构造线性与非线性等离激元波导回路;2)阐释Fano共振是实现高灵敏等离激元传感的主要机制、实现亚皮米精度的等离激元距离传感;3)实现可集成化的光与物质的强相互作用体系以及对极小空间中光场的定量测量。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一篇、PRL两篇,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一篇,Nano Letters六篇、ACS Nano两篇;5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被引400次。
更多信息见个人主页:http://faculty.whu.edu.cn/show.jsp?lang=cn&n=Shunping%20Zhang



王倜研究员

2013年于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取得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8年间先后在University of Kansas和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8年10月加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主要从事超快光谱学研究,利用超快光谱多维度(时间、能量、动量和自旋)探索极短时间尺度内的激发态载流子动力学及新奇物态,从而阐释和探寻载流子的弛豫、复合和输运行为背后的物理机制及激发态性质。近年来,在Science、Sci. Adv.、Chem等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他引2000余次,h因子25,以一作及通讯(含共同)发表1篇Sci. Adv.、2篇J. Am. Chem. Soc.、1篇Chem、1篇Adv. Mater.、2篇Adv. Sci.等。
更多信息见个人主页:http://jszy.whu.edu.cn/wangti1/en/index.htm。
邮箱:wangti@whu.edu.cn